從1975年綿陽供電局建局之初至今,保電工作就一直貫穿其中,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保電”的范圍、作用在不斷擴大,其技術手段和保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手搖載波電話記錄保電之初 1975年1月,綿陽供電局成立,先后新建了綿陽站至江油電廠、德陽、大康、甘溪、漢旺、二廊廟、安縣1號站,以及廣元片區以東壩站為中心至榮山、白水、林慶站等10余條電力載波通道。在有線通訊方面,自架電纜4條,向電信局租桿掛線100多千米。在調度所、廣元電廠、城區供電所分別投入40門、50門、10門人工電話交換機,初步形成綿陽、廣元兩部分內部電話系統。重要的保電工作都是通過這些通訊網絡下達分合閘命令,再由變電站值班人員進行倒閘操作。 由于“三線建設”的需要,建國初期,許多國防科技工業內遷西南,這其中就包括川西地區的綿陽。于是,綿陽供電局的保電工作便是從保電軍工開始的,當時負責此項工作的專責劉冠娟介紹,軍工保電是綿陽供電局早期保電工作的重點,‘三線建設’時期,國家重要軍工科研單位落戶綿陽,這些重要的用電單位,做試驗需要幾千千瓦甚至上萬千瓦負荷,但他們“三電”指標僅能維持基本的生活、科研用電,巨大的缺口需要由綿陽供電局調整解決,按照保重點,兼顧一般原則,只能拆東墻補西墻。綿陽供電局因此設置了專職的軍工保電人員,這個崗位直到2006年由大客戶經理兼并?!?/span> 由于電網薄弱,特殊用電指標難以申請,所以在那個極度缺電的時代,常常提出要千方百計保市政和居民照明用電,因為這是關系到民心和社會安定團結的問題。盡管采取了很多晚高峰保照明的措施,可是很多時候,照明仍然無法完全保證,在枯水期,綿陽城區和周邊縣城都無法保證正常照明,多地蠟燭一度賣貴。 手搖載波電話是當時主要的通訊工具 九十年代初期,春節前,局領導到變電站強調保電工作 互聯網+保電“神器” 1985年至1996年期間,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和綿陽市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供需矛盾突出,拉閘限電頻繁。1997年以后,隨著更多電站投運、電網建設逐步完善,四川缺電局面得到緩解,電力建設的迅猛發展同時促進了電網自動化蛻變進程。城市農村配電網絡不斷完善,電網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保電工作的范圍也進一步擴展,從軍工保電到重要節日保電、重大活動保電、中高考保電、自然災害保電等等。 公司調度自動化管理專責吳剛介紹,“2102年開始國網綿陽供電公司在省公司的組織下開展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建設,部署了內網安全監視平臺,建設了調度數據網,在廠站側配置了安全監測裝置等網絡安全設備,堵塞了電力系統的網絡安全漏洞,有效防止網絡惡意攻擊,提升了電網抗風險水平?!?/span> 2018年,綿陽公司再次率先全川開展新一代智能配電化系統建設,對配網故障能夠有更加準確可靠的判斷,做到配網故障處理及時、準確、可靠。除了系統網絡的飛躍提升,在保電過程中也衍生出各式各樣的保電神器。2008年初公司配備了大功率的應急發電車,此后各個大型保電現場都可以看到這個龐然大物的身影。UPS、紅外測溫儀、超聲波探測儀、無人機平臺等先進設備的投入使用,讓現代化的保電工作更是如虎添翼,也讓電網運行變得更加安全可靠。保電工作實現了從手搖電話到互聯網+保電神器的跨越。 2015年9月央視秋晚保電現場,保電人員正準備進行紅外測溫工作 2019年科博會保電,保電人員在進行超聲波探測和紅外測溫工作 (田海) 信息來源:國網綿陽供電公司